规范停放:杜绝楼道、大堂等公共区域乱停乱放。
消除隐患:预防电动车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
便利使用:提供基础充电、停放设施,满足居民需求。
二、 管理范围
小区内所有非机动车,包括但不限于:
电动自行车(含电动摩托车)
自行车(含共享单车)
人力三轮车
残疾人助力车
儿童推车(需规范停放,通常不强制集中)
分区管理
停放区:
指定地面/地下非机动车集中停放点。
划线标识停车区域,区分电动车、自行车。
禁停区:
楼道、电梯厅、安全出口等区域严禁停放(贴警示标识)。
统一充电桩:
在停放区安装防水充电桩。
禁止私拉电线,发现飞线充电立即劝阻并上报。
安全巡查:
每日检查充电设备及车辆状态。
3. 车辆登记
业主非机动车实名登记,发放停车标识贴。
外来车辆临时停放需登记,超24小时需报备。
4. 清理违规车辆
每周巡查,对楼道违停车辆贴条警告,24小时未移走则集中清理至指定点。
长期废弃车辆公示1个月后统一处理。
5. 基础防盗
停放区加装监控摄像头,张贴“监控覆盖”提示。
鼓励业主自备车锁,物业不承担保管责任(明确告知)。
宣传告知
张贴公告、业主群通知,说明新规及执行时间(建议预留7天过渡期)。
巡查整改
保安每日2次巡查,发现违规立即拍照记录并通知移车。
违规处理
首次警告,二次锁车,三次暂扣并通报批评。
物业:规划区域、安装设施、日常巡查、违规处理。
业主:配合登记、按规停放、安全充电、自管财物。
利用现有空地/闲置角落设置停放区。
充电桩选择基础款。
使用反光贴、喷漆划线替代昂贵标识牌。
方案特点:
快速落地:无需复杂改造,侧重管理而非硬件。
零容忍隐患:严控充电安全,杜绝入户充电。
成本可控: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业主分摊费用。
执行关键:
✅ 持续宣传(微信群、公告栏定期提醒)
✅ 一视同仁(杜绝“熟人特权”)
✅ 保安培训(流程清晰、态度坚定)
可根据小区实际情况调整细节(如增设雨棚、引入智能充电柜等),但重点在于严格执行,避免方案沦为“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