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业主在小区内开民宿合法吗?物业该如何处理

分享到:
点击次数:10086 更新时间:2025年07月18日08:21:49 打印此页 关闭

一、 在住宅里开民宿是否合法?


答案并不绝对,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以下条件:


  1. 国家层面法律框架:

    • 《民法典》:第279条规定,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一致同意。

  • 核心点: 将住宅用于经营民宿,属于“住改商”行为。原则上需要满足:

    •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规定。

    • 遵守小区的《管理规约》。

    • 取得本栋建筑物内所有其他业主(有利害关系业主)的一致同意。 (实践中“一致同意”要求非常高,较难实现)。


2. 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 这是最关键的一层。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如核心区、景区周边、普通住宅区)对民宿经营的规定差异巨大。

      • 一些旅游城市或地区(如杭州、厦门、大理、莫干山等)出台了专门的民宿管理办法,可能允许在特定区域(如农村宅基地、旅游景区周边、特色小镇)的住宅开设民宿,但会设定严格的条件,例如:


        • 经营许可/备案: 需向公安、消防、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申请许可或备案。

        • 消防安全标准: 必须达到特定的消防安全要求(往往高于普通住宅标准)。

        • 建筑安全与结构: 不得擅自改变房屋主体和承重结构。

        • 卫生、食品等要求: 若提供餐饮,需符合相关卫生许可要求。

        • 面积、房间数限制: 可能对经营规模有上限规定。

        • 社区影响: 需处理好噪音、垃圾、治安等问题,不得扰民。

        • 税务登记: 需依法纳税。

        1. 而许多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核心区)或普通住宅小区,地方政策通常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在纯住宅小区内开设短租性质的民宿,认为其本质属于无证经营旅馆业,存在消防、治安、扰民等隐患。


      3.小区的《管理规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 这是小区业主自治的最高准则。绝大多数住宅小区的《管理规约》都明确禁止将住宅用于商业经营(包括开设民宿、公司、仓库等),或者对“住改商”有极其严格的限制条件和表决程序。

      • 如果小区的《管理规约》明确禁止经营民宿,那么即使地方政策在某些区域允许,该小区内的民宿经营也是违反规约的。


      总结合法性:

      • 在大多数普通住宅小区内,未经合法程序擅自将住宅改为经营性民宿,是违法的(违反《民法典》住改商规定、违反地方无证经营旅馆业规定、违反小区《管理规约》)。


      • 在地方政府明确允许开设民宿的区域(如特定乡村、景区、旅游区),且经营者满足了所有许可/备案条件、消防安全标准、并获得了小区《管理规约》的允许(或规约无禁止)以及有利害关系业主的一致同意,则可能是合法的。 但这几个条件同时满足的难度非常大。


      二、 物业公司该如何处理?


      物业公司作为小区的服务管理方,其职责主要基于《物业服务合同》和小区《管理规约》。物业公司没有直接的行政执法权,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处理:


      1. 核实情况:

        • 通过业主投诉、保安巡逻、监控录像等方式,确认某单元确实存在频繁更换陌生人进出、拖着行李箱短住等疑似经营民宿的行为。

        • 收集相关证据(照片、视频、投诉记录、平台房源信息截图等)。


      2. 查阅依据:

        • 仔细查阅《物业服务合同》: 看是否有关于禁止违规装修、禁止扰民、禁止改变房屋用途、配合政府部门管理等条款。

        • 重点查阅《管理规约》: 这是核心依据。明确规约中关于“房屋使用性质”、“禁止住改商”、“禁止经营旅馆/短租”等条款的具体规定。

        • 了解地方政策: 了解当地对于民宿管理的具体规定(允许、禁止、有条件允许)。


        3.沟通劝阻:

            • 与经营业主沟通: 主动上门或书面联系涉嫌经营民宿的业主。向其说明:

                    • 其行为涉嫌违反小区《管理规约》的具体条款(如“禁止改变住宅用途”、“禁止无证经营”等)。

                    • 其他业主的投诉内容(噪音、安全隐患、陌生人管理等)。

                    • 潜在的法律风险(违反《民法典》、地方民宿/旅馆业管理规定,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被有利害关系业主起诉)。

                    • 要求其立即停止民宿经营行为,恢复房屋住宅用途。

                  • 记录沟通过程: 做好书面沟通记录或录音(需合法合规),要求业主签收书面通知(如《整改通知书》)。


                4.报告与协助:

                • 报告业主委员会: 将情况详细报告给业主委员会。由业委会根据《管理规约》和《议事规则》决定下一步行动,例如:

                  • 组织业主大会讨论,强化或修订规约条款。

                  • 代表全体业主或受侵害业主向违规业主发出正式函告或提起诉讼。


                • 报告相关部门: 如果沟通无效,或者地方政策明确禁止此类行为:

                  • 报告住建部门(房管局): 举报“住改商”违规行为。

                  • 报告公安机关: 举报存在治安、消防隐患,或涉嫌非法经营旅馆业(需地方明确认定)。

                  • 报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举报无证无照经营。

                  • 报告消防部门: 举报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如未达到民宿消防标准)。

                  • 报告文旅部门: 举报未取得合法备案或许可。

                  • 提供证据: 向上述部门提供物业收集到的相关证据。


                5.加强管理:

                  • 加强出入口管理: 对频繁进出的陌生访客进行必要询问登记(需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侵犯隐私或引发冲突)。

                  • 加强巡逻: 重点关注该单元及周边区域,及时发现并制止扰民行为(如深夜喧哗、乱扔垃圾)。

                  • 维护公共秩序: 对因民宿经营引发的公共区域秩序混乱(如大量行李堆放、占用电梯)进行管理。


                6.支持诉讼

                    • 如果有利害关系业主(特别是同栋楼业主)因民宿经营受到侵害(噪音、安全、隐私等),并决定依据《民法典》第279条提起诉讼,要求停止经营、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物业可以在职责范围内提供相关证据支持。


                  物业处理中的注意事项:

                  • 依法依规行事: 所有行动必须有合同或规约依据,或是在配合政府部门执法。避免采取断水断电等违法手段。

                  • 保留证据: 整个处理过程要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存。

                  • 注意沟通方式: 保持专业、礼貌、客观,避免激化矛盾。

                  • 明确自身定位: 物业是服务者和管理者,不是执法者。核心工作是依据合同和规约进行管理、劝阻、报告和配合。


                  总结对物业的建议:

                  1. 预防为主: 在《管理规约》中明确禁止或严格限制住宅用于民宿等短租经营,并在新业主入住时重点告知。

                  2. 快速响应投诉: 及时核实、取证、沟通。

                  3. 坚守规约依据: 以《管理规约》为处理核心武器。

                  4. 善用外部力量: 及时报告业委会和相关政府执法部门,借助其力量解决问题。

                  5. 做好沟通桥梁: 平衡各方利益,既要维护社区环境和大多数业主权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最终,解决住宅内非法民宿问题,需要物业公司积极履职、业委会有效运作、政府部门严格执法以及业主们法律意识的共同提升。

                  上一条:关于禁止在地下车库乘凉、玩耍的温馨提示 下一条:物业撤场了,业主们慌了!